醫用顯微鏡不是萬能的,而且現在醫院通用的是靜脈血涂片,不是手指血。醫用顯微鏡檢查血液要看你干什么用。如果是感染,末梢血涂片有大致以下幾個方面的幫助:
①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比例高,計數高,中毒性改變,是比較明顯的,靈敏度比降鈣素原和 C 蛋白是差點,不過很可靠。
②病毒感染,淋巴比例高,粒系相對低,沒有很多特異性形態學表現。對傳單診斷很重要,上個月發燒,給自己推了一片發現是傳單。
③寄生蟲感染和變態性疾病嗜酸高,偶有嗜堿高。絲蟲病可以用乙胺嗪趕到血里找,瘧疾和錐蟲病也很依賴血涂片,利什曼還是要去骨髓找。感染后期單核細胞高。應激狀態粒細胞高。
如果是血液系統疾病,末梢血涂片是必做項目。
④紅細胞病,對于形態異常非常敏感,但診斷特異性比生化檢測及蛋白電泳要差。可以看到貧血,但是對于病因診斷幫助有限。
⑤白血病,形態和計數,以及細胞化學染色,都是是必要的。觀察血片整體狀態,也可以評估患者造血,對巨球蛋白血癥、尼曼 - 匹克病等少見病的診斷也是有幫助的。按照日本血液學家三輪史朗的觀點,“血液形態學檢驗是血液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基礎,肯定能忽視”。三輪氏是上一代血液學大師,對形態的重視程度超過今天,也有時代的因素。
⑥淋巴瘤,幫助不大,除非是晚期否則不能保證找到瘤細胞。但是可以幫助評估患者整體情況。
⑦血小板疾病,對于血小板畸形和無力癥比較有幫助,計數也有很大提示意義。另外在 EDTA 所致的假性凝集中也不可缺少。不如骨穿。
對于許多慢性病,比如肝硬化,血象反映人身體的一個側面。營養不良有貧血,代償性脾腫大有三系(特別是血小板)減少,易感染可以有中毒顆粒,等等。這時血液檢查不是要你給出一個診斷標志物,而是對患者的整體進行一番評估。現在大家血常規都用機器做,做出來覺得不對就再上一遍機器,而忽視了鏡下形態的檢查,其實是不利于了解血液的實際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