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顯微鏡對神經外科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在神經外科的發展史上,醫用顯微鏡的應用是劃時代的標志。現在由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醫用顯微鏡在神經外科的應用。
由于神經外科手術的特殊性,醫用顯微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稍晚于耳科和眼科,神經外科醫生也在積尤地學習此項新技術。當時醫用顯微鏡的使用主要是在歐洲,美國的眼科醫生Perrit于1946年首先將醫用顯微鏡從歐洲引入美國,為美國的神經外科醫生使用醫用顯微鏡奠定了基礎。
從尊重人的生命價值角度出發,任何用于人體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器械都應該進行前期的動物實驗和術者的技術培訓。1955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Malis使用雙目醫用顯微鏡做了動物的腦手術。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Kurze在觀摩了耳科顯微鏡手術以后,在實驗室內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學習使用顯微鏡的手術技術,于1957年8月使用耳科醫用顯微鏡為一名5歲兒童成功地做了聽神經瘤手術,這是世界上首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隨后不久,Kurze用醫用顯微鏡為這名兒童成功地做了面神經-舌下神經吻合,病兒恢復尤好,這是世界上第二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此后,Kurze就用卡車拉著醫用顯微鏡到各地做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并尤力向其他神經外科醫生推薦使用醫用顯微鏡。此后,Kurze使用醫用顯微鏡做腦動脈瘤夾閉術(可惜他沒有發表文章)。在一名經他醫治的三叉神經不適病人資助下,他于1961年建立了世界上首間顯微顱底神經外科實驗室。我們應該永遠記住Kurze對顯微神經外科的貢獻,學習他接受新技術和新思想的勇氣,而直到1990年代初期,中國的一些神經外科醫生還不接受醫用顯微鏡做手術,這不是醫用顯微鏡本身的問題,而是神經外科醫生的思想認識問題。
在1958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Donaghy在伯靈頓建立了世界上首間顯微外科研究和培訓實驗室,在初期,他也遇到了上級醫生的不理解和經費困難。在學術上,他總是設想對腦血栓患者進行切開腦皮層血管直接取出血栓。于是他與血管外科醫生Jacobson合作進行動物和臨床研究。在當時肉眼條件下只能縫合直徑7~8毫米以上的小血管,為了端對端吻合更細的血管,Jacobson首先嘗試用眼鏡式放大鏡,不久他就回憶起在他做住院醫師時用耳鼻喉科醫用顯微鏡做手術的情況。于是,在德國蔡司公司的幫助下,Jacobson設計出兩個術者同時做手術的雙人醫用顯微鏡用于血管吻合術。在經過大量動物實驗后,Jacobson發表了顯微吻合狗和兔頸動脈的文章(1960年),血管吻合通暢率****,這是一篇劃時代的與顯微神經外科和血管外科有關的醫學論文。Jacobson同時也設計出許多顯微手術器械,如顯微剪刀、顯微持針器、顯微器械手柄。在1960年,Donaghy在醫用顯微鏡下成功地為一名腦血栓患者做了大腦動脈切開血栓取出術。美國的Rhoton于1967年開始在顯微鏡下研究腦的解剖,開創了顯微神經外科解剖的新領域,為顯微神經外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于醫用顯微鏡的優勢和顯微手術器械的改進,越來越多的手術醫生鐘情于使用醫用顯微鏡做手術,并發表了許多相關的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文章,加拿大的Hardy于1971年首先使用顯微鏡做經口鼻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
醫用顯微鏡是現代神經外科的標志,成為現代神經外科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手術設備之一。